行业资讯

开元体育《乡村治理评论》推文|毛世平: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强国建设

作者:小编 点击: 发布时间:2025-02-22 20:34:46

  开元体育《乡村治理评论》推文|毛世平: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编者按:‌‌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模式,‌是由技术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强调知识、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生产活动中的核心作用,因而突破了传统的增长方式,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新动能和新路径‌。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振兴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现代化,更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因此,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成为乡村振兴领域的前沿课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需聚焦城乡发展差距问题,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经济与社会的全面振兴,以新质生产力来引领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就成为必然要求。为了深入探讨新质生产力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新质生产力对乡村全面振兴的推动作用开元体育·(中国)官方网站,本辑邀请六位学者进行深入探讨,全面挖掘新质生产力理论对推进乡村振兴的应用价值,助力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加快推进。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新的动能。农业强国建设的基本要求,无论是共同特征、一般规律,还是中国特色,或者是具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链,最后的落脚点都是TFP(全要素生产率)。新质生产力无论是先进性、相对性、动态性,抑或是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落脚点也在这个方面。农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问题,一个是内部需求的问题,产业本身的发展,无论是粮食安全,还是农业的原始创新等,需要持续的科技创新;一个是国际竞争力的问题,外部面临百年大变局的环境,尤其是新一轮以BT与IT为代表的科技、数字农业、生物育种、绿色技术等发展迅速,国家间竞争激烈。

  农业科技创新不等于新质生产力,但科技创新毫无疑问是新质生产力非常重要的内容。从属性角度来看,农业科技具有典型的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长周期、自然属性与生命属性等特点,决定了农业新质生产力不仅具有新质生产力的共性,也有农业领域的特性。一般的属性主要有高度科技化、高度数字化、高度产业化,在农业领域也会显现其具体的表现形式。但特殊属性是什么?特殊属性就是它的高度公共性,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包含了全新质态要素的生产力,代表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跃迁以科技创新带动农业生产效率与产量的提高,从而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还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也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

  农业新质生产力具有“四新两质”的特征,“四新”指的是技术应用新、产业业态新、发展模式新、价值创造新。“两质”指的是生产力的质态新和质效新。从质态来看,农业新质生产力以数据作为新质生产要素开元体育·(中国)官方网站,改变了传统生产要素的质态,且新质生产力是绿色生产力,绿色发展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是传统农业质态的改变。从质效来看,农业新质生产力一方面是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问题,另一方面是绿色低碳的促进效应问题。通过“四新两质”来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快农业技术的性突破,这里面有技术进步的问题开元体育·(中国)官方网站,还有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的要素配置效率提升的问题。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马克思、恩格斯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理论体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问题,往下推动就是形成了系统的生产力理论,区分了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两个层面,每个阶段都有它的矛盾,这些矛盾以不同的形式体现。农业新质生产力是继土地生产力、劳动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之后的又一种生产力的样态,顺应生产力理论的农业领域的客观规律,也是对传统农业生产领域“三要素”生产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一种革新。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历史逻辑。总体来看,我国建国以来农业生产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政府主导背景下的恢复生产阶段(1949年-1978年),这个阶段聚焦的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农业机械化和农村劳动力组织改造同步进行。二是农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阶段(1979年-2016年),这个阶段主要是生产关系变革与技术引进促进农业生产力快速发展和生产关系纵深与科技创新能力跃升。三是农业生产力向创新驱动转型阶段(2017到-2022年),是农业体制机制改革纵深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不断普及,成为农业生产力提高的直接驱动力。四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阶段(2023年至今),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成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逻辑。一是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现实需求。二是应对农村结构快速转变的现实需求。三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现实需求。第二个百年目标,农业强国也是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其形成与农业强国建设的互动关系,主要从作用机理和实践应用两个方面分析。

  作用机理方面,农业新劳动者、农业新劳动工具、农业新劳动对象,核心是要以新提质、以质促新,最后以TFP大幅度提升为核心标准,摆脱传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路径。以新提质主要通过创新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优势,优化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向农业新技术、农业新业态、农业新模式要“动能”。以质促新就是通过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和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加快向农业领域渗透,将农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以充分应对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

  实践应用方面,涉及农业领域的新质生产力最直接的就是农业生物技术,是为农业量身定制的,其他的技术应该都是在农业产业当中的一个应用场景,是一种渗透。此外,育种技术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是加快破解种子“卡脖子”技术,依托种业科技创新实现种业振兴的关键,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实践应用场景。合成生物技术依托颠覆性技术有望突破传统农业的资源刚性约束,为光合作用、生物固氮、生物抗逆化及未来食品等世界性农业生产难题提供性解决方案。数字技术在农业中应用广泛,以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向农业渗透所形成的智慧农业;以加密算法、数据真实、信息共享为主要特征的区块链技术在改善农业中的产品溯源和优化农业产业体系具有重要作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农机装备技术提档升级,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这些都是我国需要关注的新质生产力发展重点。

  阻碍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主创新供给不足,这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制约因素。二是农业科技投入“边缘化”的趋势比较明显,这对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了源头制约。三是涉农企业尚不能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这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市场制约。四是农业产业韧性不足,这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制约。

  总体来讲,关键制约还是硬核技术的问题。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是农业科技创新的特点,决定了需要政府的投入支持,但现在整个投入处于边缘化局面,涉农企业又没有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强国建设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全面发展与国情的关系,要根据我国独特的国情因地制宜发展。二是处理好新旧动能转换的关系,不要以为旧动能就是无用的动能,不能一味地去旧扬新。三是把握好农业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相适应相匹配的关系,比如说技术创新一定要与农业农村的改革相匹配。

  实现路径有四个方面:一是运用好中国特色创新理论,做好顶层设计,中央科技委要整体部署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关键还要往下落地。二是整体谋划好系统创新,用好多方力量,促进政府与市场、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发展。三是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互促互融,政府做好稳定性和竞争性相适应的技术研究的投入体系,强化涉农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最后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四是坚持守正创新,独立自主,聚焦关键领域,实现关键核心卡脖子技术的突破,明确发展的优先序、聚焦要素配置,通过降低科技创新的要素错配程度,提升核心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强国建设。一要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建设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无论是科技体制改革,还是种源的问题,均需解决创新主体协同的问题。二要有序实施“数据要素×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三要聚焦重点领域加快研发攻关,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在农业中应用,抢占制高点;利用好新型举国体制,系统谋划和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怎么样支持农业领域的头部企业,做好应用场景项目牵引。四要加强管理和制度层面创新,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发展,很重要的是农业补贴的政策要向绿色生产转型。虽然我们在推进农村的生态保护,但效率提升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五要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力度,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夯实人才基础,人才不足是我国的短板弱项,要从国家层面推动教育人才一体化部署,在农业领域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发展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同时要充分发挥产业技术体系、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人才发掘效应,解决好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让技术需求者将好技术应用到产业实践当中。


相关标签:
热门产品